乾清宫中。
弘治帝朱佑极端坐于龙椅之上,目光深邃地扫视着这座宏伟而熟悉的大宫殿。
往昔虽常至此地,却未曾真正成为乾清宫的主人,今日终得正名,入住于此。
朱佑极深知,若非自己中毒一事,父皇绝不会如此仓促地让自己登基。
这一切,皆是父皇为了保护他,匆忙之中让他继位,以断绝东林党及其他党派的觊觎。
同时,父皇还叮嘱他,一旦其他皇子成年,即刻送往封地,太监梁芳与刘瑾相视一眼,见皇帝朱佑极陷入沉思,刘瑾轻轻碰了碰梁芳,示意其莫要打扰。
轻声提议:“梁芳。
你与万岁爷亲近,何不前去探问一二?”
注意:这里我解释下,不是水字数,以后不会再解释,毕竟太多人不懂,由于早年清宫戏的盛行,加上大家固有的印象,以为万岁爷、皇爷、万岁爷爷这样的称呼是清朝的,其实不然,这些称呼在明朝就是太监的主流。
像明朝重臣高拱的《病榻遗言》中,就曾经记载了一个太监奏报皇帝时说的话:
【有一近侍太监殷姓者,年七十余,亦即跪奏曰:“万岁爷爷不要听他,那高阁老是个忠臣……”】这是太监当面称呼皇帝是状态,就是“万岁爷爷”。
而明王世贞《弇山堂别集》中亦曾经记载了司礼监太监冯保的一封奏文,其中就有一句:
“隆庆六年五月内,圣躬不豫,特召内阁辅臣同受顾命。以遗嘱二本,令臣宣读毕,以一本恭奉万岁爷爷,一本投内阁……”
冯保虽然是太监中地位比较高的,也颇受宠信,但是当他面对皇帝的时候,还是很谦恭的使用“万岁爷爷”这种称呼方式。这是一个太监背地里用第三人称称呼皇帝的例子,也是“万岁爷爷”。
包括皇爷称呼,在明朝太监刘若愚的书《酌中志》中也得到了印证:
按皇城中旧制,凡内臣奏事,称呼列圣则"某年号老爷",今上则"万岁爷"。
直到崇祯朝,太监对皇帝的称呼。
依然是“皇爷”之类:
上(崇祯帝)曰:『京营兵何在?
李国桢练兵何在?』奄(阉,即太监)曰:
『皇爷安得有兵?
京营兵皆散,今惟有劝皇爷走耳!』
“皇爷”二字用于称呼皇帝,看来也不是清朝首创,这几个例子,有嘉靖、有崇祯、有隆庆,可见至少在明代中后期(嘉靖直到崇祯),内宫中的宦官太监,对皇帝的称呼就是“万岁爷。
会不会大家以为就太监或者内侍,会称皇帝为爷呢?其实不是的,称呼皇帝为爷是一种主流,也是亲近皇帝的一种方式。
就像你与一个朋友关系特别好,有时互相也会称呼兄弟,尽管你们不是真兄弟,却胜似兄弟,称呼皇帝皇爷以及万岁爷也是这样,当然有一些文官比较自命清高的,还是称呼皇帝为陛下或者皇上。
民间百姓一般都称呼明朝皇帝为年号+爷,比如:万历爷、嘉靖爷、永乐爷、洪武爷,这样的,并且这是公开场合称呼的。
比如在明朝,三言二拍系列是畅销书,卖得非常火爆,基本上街头巷尾都有流传,在三言二拍之中,“万岁爷”之称就屡见不鲜,可见民朝老百姓对“万岁爷”这一说法并不陌生。而另一部明朝小说《三宝太监西洋记》中,“万岁爷”的称呼也很多见。例如:
“碧峰长老无分春夏秋冬,起早睡晚,哪一时不在说法,不在讲经?这时正是永乐爷爷登龙位,治天下,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通过上面的事例,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,明朝民间百姓在讲到皇帝时,经常使用“某某爷”、“某某爷爷”之类的称呼,已经习以为常。
而明朝的宦官呢,因为地位低下,需要谄事皇帝,因此,更是“万岁爷爷”不离口。
这种称呼方式流行的趋势,并不是太监单独这么叫,民间百姓也是这么叫,并不像某些电视剧里说只有太监那么叫,包括文臣也有叫爷的。
最后提醒下,在明朝喊皇帝爷,是出于尊敬,可不是主仆关系,只有清朝喊爷是主仆关系,因为清朝是奴隶制国家,每个重要城池,都有满城存在,汉人作为奴隶是进不去的。
太监梁芳向刘瑾投去一个微妙的眼神,缓缓回道:“你……你为何不肯前去。
偏要我这把老骨头去?”
刘瑾闻言,嘴角勾起一抹笑意:“梁公公可是宫中的前辈,历经两朝风云,我与汪直皆属后辈,怎敢与您相提并论呢?”
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闻言。
亦是微微一笑,附和道:“刘瑾所言极是,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。”
梁芳扫视二人一眼,无奈地叹了口气:
“罢了,那便由我这把老骨头去吧,毕竟汪公公曾救过我弟弟梁德一命。”
在二人的鼓励下,梁芳缓缓走向朱佑极,轻声呼唤:“万岁爷……万……万岁爷?”
弘治帝朱佑极猛然从思绪中惊醒,故作怒色道:“大胆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思路客书屋(m.slkshuwu.com)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